以“信”助“融”,擘畫鄉村振興好“豐”景
文章作者:德化聯社02文章發布時間:2025年07月09日
“農信社的貸款就像及時雨,不僅手續簡便,利率還低!” 在德化縣龍潯鎮英山村,淮山種植戶老陳憑借 “淮山貸” 順利解決了加工設備升級的資金難題。作為“金融信用村”,英山村已有583戶信用戶通過德化農信聯社獲得便捷融資支持。如今,在金融活水的精準滴灌下,當地淮山特色產業年產值成功突破千萬元大關。近年來,為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德化農信聯社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為抓手,通過“黨建引領、機制創新、風控筑基”三位一體模式“貸”動鄉村振興好“豐景”。
一是深化黨業融合,織密金融“服務網”。在“黨建+金融”雙基聯動下,德化農信聯社精心選派89名懂農業、熟政策的金融助理常駐全縣223個村(社區),推行“5個半天”外拓營銷和駐村服務機制,將金融服務的觸角延伸至田間地頭。同時,與地方黨組織雙向互派業務骨干,把基層黨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鄉村振興等工作有機結合,實現鄉村基層治理與金融服務的互促共聯。如通過深化與地方政府的涉農信息共享,系統梳理整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名錄,打造“黨支部+信用社+供銷社+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縱向服務模式,并依托黨建共建協議調度信貸資源向特色產業鏈上信用良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傾斜,形成“以信促產、以產興村”的良性循環。
二是優化評議機制,鋪就融資“快車道”。德化農信聯社在“鄉村振興·整村(群)精準授信”方案中,針對廣大農戶等群體采取以村干部、鄉賢、老黨員等關鍵人組成的“背靠背”評議機制,通過側面調查形成對農戶等主體的立體信用畫像。同時,以“備用金”理念為主要推廣抓手,以“快e貸”為主要辦理載體,結合“農e貸”“小微貸”等循環貸款實現批量營銷普惠金融產品的模式,形成“評議-授信-用信”的閉環管理,如在英山村,金融助理聯合村兩委組建“信用評議小組”,依托科學嚴格的“定量+定性”動態信用評定體系,實現全縣農戶建檔覆蓋率90.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檔評級100%,并量身定制“淮山貸”“生姜貸”“供銷·信用貸”等特色產品,讓“信用檔案”化作“真金白銀”,助推地方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是強化風險防控,守牢發展“護城河”。德化農信聯社深度應用征信數據,在“金融信用村”大力推廣“泉數·兩新貸”“商戶快貸”等純信用線上產品,并通過“數據清單篩選+線下實地調查+線上智能風控”構建靈活、全面、有效的風險防控體系,借助“黑白名單分級管理”對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信用狀況持續進行動態管理,對在預警期內不達標次數超限,出現非法集資、民間借貸糾紛等失信行為堅決予以信用退出處理,確保信用體系權威性與金融生態健康性,截至6月末,德化農信聯社“零不良率”的“金融信用村”占比達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