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茶山到漁村,福建農信耕山牧海助力特色產業發展
文章作者:省聯社辦公室文章發布時間:2025年08月12日
在閩東山海之間,茶香與海韻交織出獨特的福安風景。這里,一片茶園的興盛和一個漁村的振興,串聯成普惠金融落地生根的生動故事。福建農信的足跡,延伸在茶山梯田間,也延伸到海岸漁港里。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福安,從一杯工夫茶到一條上岸路,看福建農信用普惠金融的涓滴細流,匯聚成推動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畫卷。
01一杯工夫茶 泡出鄉村振興好滋味
作為“坦洋工夫”紅茶的發祥地,坦洋村4911畝茶園正孕育著年產值超億元的產業,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5萬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鄉發展。
“顧不得一腳泥巴,他叮囑同行的干部: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茶產業,帶頭打破‘祖宗山’,把荒山開墾利用起來種植茶樹。”《閩山閩水物華新》中記載的這段場景,正是1988—1990年期間,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四進坦洋調研的生動寫照。
習近平同志在調研指導中提出了發展茶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等一系列要求。自1989年起,福建農信將支持坦洋村經濟特別是茶產業作為重點,當年即為福安坦洋工夫茶葉公司發放30萬元貸款,用于生產經營。此后30多年,福建農信持續加大投入,金融“活水”不斷浸潤這片茶鄉,在政策引導下,結合“黨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等服務模式,為產業鏈穩定發展提供了長期支撐。
然而,茶產業長期受制于非標準化資產難以確權評估的瓶頸,核心經營主體普遍面臨信貸不足、擔保困難等問題,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重要障礙。為破解這一難題,福建農信將習近平同志四進坦洋調研的指導思想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著力盤活農村沉睡資產,推進“三變”改革。
圍繞產業發展需求,福建農信依托省聯社福農綜合服務平臺,與政府共建新農主體信用數據庫,派駐金融助理入村開展信用評估和政策宣傳,幫助坦洋村在2022年獲評“金融信用示范村”。在此基礎上,福建農信又創新推出“福茶·契約貸”“福工·設備更新貸”等產品,用好人民銀行再貸款政策,支持生態茶園改造和標準化廠房建設,2023年和2024年坦洋村連續獲評“再貸款支持鄉村振興示范點”。
截至2025年6月末,福建農信已向17000戶茶農投放信貸超19億元,為157家核心茶企及新型經營主體提供近4億元專項融資,推動茶產業實現良種化、標準化、品牌化升級,讓一杯工夫茶真正成為富民強村的“金葉子”。
02一條上岸路 走出共同富裕新天地
從“破船掛破網”到“洋房傍海建”,下白石鎮下岐村的變遷是金融助力連家船民“搬上來、住下來、富起來”的生動見證。
上世紀90年代,連家船民的生活令人心酸。“一條破船掛破網,祖孫三代擠一艙;捕來魚蝦換糠菜,上漏下漏度時光。”這首民謠道盡了漂泊海上的艱辛。1998年、2000年,習近平同志兩次到下岐村調研,將連家船民上岸定居列為福建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為解決“搬上來”的難題,福建農信創新推出“安居貸”,破解漁民建房資金瓶頸。截至2025年6月末,累計為下岐村連家船民發放住房貸款200筆,金額超1355萬元,助力建成2個漁民新村、6個定居點。
安居更要樂業。針對上岸漁民發展生產需求,福建農信推出“農e貸”“經營貸”,通過簡化貸款手續精準扶持水產養殖。截至2025年6月末,累計為下岐村發放生產經營貸款金額超2800萬元。在金融服務的精準滴灌下,下岐村已成功構建起以近海網箱大黃魚養殖、規模化龍須菜種植及標準化池塘養殖為三大支柱的漁業體系。
在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階段,福建農信深度聚焦鄉村產業振興,大力推廣“福村貸”專項普惠信貸產品,精準實施整村授信機制,為下白石鎮10個村級經濟合作社提供信用賦支持,重點用于打造融合連家船民非遺文化沉浸式體驗與現代海鮮交易加工功能于一體的三產融合示范街區,總建筑體量逾2100平方米,實現“強村帶弱村”協同發展,為薄弱村產業發展和增收拓展提供了新的探索經驗。
行走在坦洋村的茶山間,智慧灌溉系統精準調控著茶樹生長;駐足下岐村的海鮮一條街,商戶們掃碼收款的聲音此起彼伏。從“非標生產要素”的破題,到“整村授信”的創新,再到“金融特派員”的下沉,福建農信實踐詮釋著金融工作的根本立場——金融為民。當最后一批連家船民告別漂泊,當千萬片茶葉托起致富希望,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福安篇章,正書寫在綠水青山間,書寫在百姓笑顏里。